鄂温克族自治旗辉苏木辉道嘎查防灾抗灾道路运输保障能力提升以工代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5-10-16  字号:【  】  点击次数:50次

完成单位:呼伦贝尔市佳运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1.1 项目概况

1.1.1 项目名称

鄂温克族自治旗辉苏木辉道嘎查防灾抗灾道路运输保障能力提升以工代赈项目

1.1.2 建设单位

鄂温克族自治旗辉苏木人民政府

1.1.3 建设地点

位于鄂温克旗辉苏木湖日干阿木吉社区、辉道嘎查、哈克木嘎查。

1.1.4 建设性质

改建

1.1.5 建设内容和规模

该项目拟对 3.5 米宽防灾减灾救灾运输保障道路进行路肩加固,路肩培筑长度为 15026 米,顶面宽度为 2.0 米*2 侧,顶面坡度为3%,侧面边坡坡率为 1:1.5;修复破损混凝土道路 1470 平方米;新建过街涵管1座。

1.1.6 建设工期

2025 年 06 月-2025 年 12 月

1.1.7 投资规模和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 797.00 万元,其中:工程费用795.00 万元,含农民工劳务报酬 257.22 万元,占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资金的32.35%;就业技能培训费用及公益性岗位工资共计 2.00 万元。资金来源为申请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资金795.00 万元,地方自筹资金2.00 万元。

1.1.8 组织务工及劳务报酬发放

由鄂温克族自治旗辉苏木人民政府开展当地群众务工需求摸底,组织实施地区群众务工,保证能用人工不用机械,通过项目实施,预计带动当地群众务工人数共计 100 人,包括当地易地搬迁脱贫人口、脱贫人口、易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其他低收入人口等;预计发放劳务报酬金额257.22万元,占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资金的 32.35%;预计培训务工群众人数150人;预计设置公益性岗位 1 个;采取的综合赈济模式类型为“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设置”。建立劳务报酬发放台账,定期将劳务报酬发放情况进行公示,详细记录领取劳务报酬信息及领取方式。

1.1.9 建设目标和任务

改善通乡道路运输条件,时刻做好农村牧区抢险救援准备,提升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当地牧民饲草料运输、生产生活物资储运、出行安全,通过以工代赈方式实施使当地牧民多渠道就业增收,进一步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1.1.10 建设模式

以工代赈模式

1.2 项目单位概况

本项目建设单位为鄂温克族自治旗辉苏木人民政府,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1152128011619044Q,法定代表人:特尼格尔。

鄂温克族自治旗辉苏木党委为本苏木的领导机关,辉苏木人民政府为国家基层政权组织,为正科级。

2.1 项目建设背景

以工代赈是促进群众就近就业增收、提高劳动技能的一项重要政策,能为群众特别是脱贫人口、低收入人群等规模性提供务工岗位,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支持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增加收入创造幸福生活的重要方式。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继续扩大劳务报酬规模。深刻把握“项目建设是平台载体、就业增收是根本目的”的政策内涵,重点突出“赈”的作用,以解决群众就业增收问题作为以工代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储备一批能够实现农牧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符合支持方向的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建设项目。落实“三个优先”资金投向,优先支持美丽宜居村庄整治提升工程,优先安排劳务用工量大、工程机械作业少、建构筑物施工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乡村道路、土地平整、护坡护坝等,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符合进度要求等前提下,结合当地群众务工需求,充分挖掘农村基础设施领域4工程建设、工地服务保障及建后管护等方面用工潜力,妥善处理好工程建设与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关系,尽可能多地通过实施以工代赈帮助当地群众就近务工实现就业增收。

鄂温克族自治旗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以工代赈工作方案》(内发改振兴字〔2022〕338 号)等以工代赈文件要求,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牧区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时期,进一步加大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力度,坚持突出“赈”的作用,以发放劳务报酬为中心筹划实施项目,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牧区劳动力结构变化情况,在农村牧区中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工作,扩大以工代赈政策影响力。深刻把握以工代赈性质特征,广泛组织动员当地易地搬迁脱贫人口、脱贫人口、易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其他低收入人口参与工程建设,在确保工程质量和项目进度的前提下,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能用当地劳动力、牧民群众的尽量不用专业队伍,最大可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由于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条件薄弱,特别是现有通乡道路宽度仅为3.5米,道路两侧路肩过窄,来往车辆会车困难,缺乏足够的避让空间,尤其是与饲草运输车辆与农用车辆错车,高低落差较大,增加了剐蹭和事故的风险。现有部分路面表层已经出现剥落与开裂,形成不规则形状的破损区域,随之出现明显的横向、纵向或网状裂缝,道路磨损及裂缝扩展导致局部凹陷,深浅不一的坑洼进一步加速路面结构的破坏,使过往车辆行驶时颠簸剧烈,不仅影响行车舒适度加剧轮胎磨损,还严重影响道路通行能力和安全性,由于该路段道路过窄,致使当地牧区洪灾、雪灾、火灾等灾害救援工作阻力增加,救援车辆难以快速、顺畅地通过,导致救援效率受限。5随着当地牧区经济的发展和车辆保有量的增加,现有道路宽度已难以满足当前的饲草料运输及生产生活需求,给当地牧民生产生活、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直接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该道路是当地牧民运输饲草的必经之路,也是保障辉苏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交通要道。目前急需进行沿线道路两侧路肩加宽加固及修复破损路面等,提高通乡道路交通运输能力和生产生活条件,着力解决项目区牧民重点关心的出行安全实际问题,时刻做好农村牧区抢险救援准备,保障道路顺畅安全,健全辉苏木抗灾能力体系建设。为确保牧区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及道路交通安全,有效改善当地出行条件,结合辉苏木实际,为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辉苏木人民政府积极谋划鄂温克族自治旗辉苏木辉道嘎查防灾抗灾道路运输保障能力提升以工代赈项目,提高项目区运输便利性、安全性,夯实发展条件,增强对外联系,给当地牧民群众打好生产道路基础,促进牧区经济的繁荣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打造少数民族偏远地区的宜居生产生活环境,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全面发展,项目建设将通过以工代赈方式实施,带动当地易地搬迁脱贫人口、脱贫人口、易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其他低收入人口参与务工,使其就地就近就业增加收入,进一步激发牧民群众增收致富内生动力,不断提高牧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故提出项目的建设。

2.2 规划政策符合性

《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第57 号令)提出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主要目的是向参与工程建设的群众发放劳务报酬、开展技能培训,促进其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实施以工代赈应坚守“赈”的初心,坚持扶志扶智、多劳多得、勤劳致富,鼓励6引导群众通过诚实劳动实现增收致富、提高素质技能,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努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促进共同富裕,坚决防止出现“重建设、轻赈济”现象,严禁滥用以工代赈政策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

2.2.1 项目资金投向符合性

本项目属于农村中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结合辉苏木实际情况,对现有通乡道路路肩加宽及路面修补等进行建设,申请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资金。项目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明确的农村中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中包括的通乡通村公路、巷道和入户路硬化。项目建成后有效改善项目区牧民生产生活及出行条件。

2.2.2 项目投资计划支持重点符合性

本项目谋划是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并带动当地易地搬迁脱贫人口就业为主线的以工代赈项目,符合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项目储备工作要求的投资计划支持重点,在全面支持农村中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优先谋划美丽宜居村庄整治提升工程中包括的通村道路和入户路硬化建设内容。通乡道路建设在打造美丽宜居村庄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村庄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解决诸多牧民出行安全隐患,有效提高防灾减灾保障能力等问题,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2.3 项目建设必要性

随着“十四五”以工代赈政策转变,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因地制宜提升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护。本项目谋划是以公益性基础设施为重点建设领域,有效解决项目区牧民饲草保障、饲草运输条件,改善与周边嘎查交通往来及道路运输能力,提高应急抢险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在补齐“三农”领域基础设施短板、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建设、推动农业农7村牧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有效改善辉苏木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通过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实施建设,带动当地脱贫人口及当地牧民群众就地就近就业,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提升技能水平,实现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和促进当地牧民就近就业增收,符合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资金落实“三个优先”中优先支持美丽宜居村庄整治提升工程的资金投向。项目实施采取全面拓展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设置等新赈济模式,不仅有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还能够促进当地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结构的优化。该项目充分吸纳当地易地搬迁脱贫人口、脱贫人口、易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其他低收入人口参与工程建设,充分发挥以工代赈功能作用,同步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管护时广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本项目的建设可受益湖日干阿木吉社区、辉道嘎查、哈克木嘎查共701 户1402人。使以工代赈政策兼具就业促进、基本建设、应急救灾、收入分配、区域发展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帮扶政策。项目的建设对改善牧区交通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提升项目区的整体面貌和牧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建立健全当地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当地牧民生活幸福感、获得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稳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image.png


Copyright © 2018-2022 内蒙古自治区工程咨询协会 Inc.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16002394号-1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鄂尔多斯东街内蒙古电力勘测设计院西楼5楼西区| 邮编:010010

联系电话:0471-6659188 传真:0471-6659188

电子邮件:ngczx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