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和县鄂尔栋镇甲坝子村南一带历史遗留无主废弃采坑、废石堆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5-10-17  字号:【  】  点击次数:27次

完成单位:内蒙古新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项目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兴和县自然资源局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保护修复的决策部署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按照自然资源部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国历史遗留矿山核查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函【2021】1283号)文件要求和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工作安排,经过旗县、盟市、区厅、部“三上三下”旗县政府公告、四级审核完成了全市历史遗留矿山图斑数973个,需治理面积3405.64公顷。其中兴和县历史遗留矿山图斑数208个,兴和县鄂尔栋镇大良沟一带形成9个图斑。

兴和县鄂尔栋镇大良沟历史遗留形成的露天采坑,形成了较陡的开采边坡和局部坑壁立,破坏了地形地貌景观,存在崩塌地质安全隐患,同时人畜可能误入,对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废弃石堆大风天气时易粉尘弥漫,且周边土地沙化、植被退化,雨季有可能造成泥石流等地质环境问题,对当地的生态景观影响严重。

为了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兴和县政府把历史遗留无主废弃采坑的恢复治理的任务作为重点对象。

2023年02月07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内蒙古自治区人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实施意见》(内政办发〔2023〕14号),该意见中提出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对历史遗留矿山废弃地,开展历史遗留矿区综合治理。

2024年兴和县政府召开第十一次常务会议,会议上听取并原则同意自然资源局关于引进社会资金对鄂尔栋镇甲坝子村南一带历史遗留无主废弃采坑、废石堆进行治理修复相关情况的汇报。会议要求,自然资源局要严格按照相关政策和规定,依法依规引入社会投资主体进行治理,确保治理成效。

在此背景下,乌兰察布市环投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组织团队现场调研,并委托咨询公司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

(二)项目内容

1、项目根据采坑的地形及特点选取不同的治理措施

1)本项目对九处历史遗留无主废弃采坑、废石堆进行现场踏勘并进行综合分析,拟选治理区域中的1号、4号和8号采坑采用“回填+生态修复”的治理方式。该区域距周边村庄较远,不会影响村民的生产生活。其余(2号、3号、5号、6号、7号、9号)采坑采用生态修复的治理方式。项目分两期实施,其中一期对1号~5号采坑实施治理,治理总面积约为19.41公顷(291.2亩);二期对6号~9号采坑实施治理,治理总面积约为22.49公顷(337.30亩),两期合计治理面积约为41.90公顷(628.5亩)。

2)回填采坑的选址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用于矿山采坑回填和生态恢复技术规范》(DB15/T2763-2022)中的选址要求;同时还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中的选址要求。

3)采坑回填的堆体边坡设计的关键是要保证堆体的稳定性,在满足稳定性前提下尽可能增加库容。回填堆体以1:3的边坡向上堆积,每隔5m设置宽3m的缓坡平台,直到回填至原(终场设计)标高。其中,1号采坑的回填有效库容为60万立方,回填标高为1428.3~1465m;4号采坑的回填有效库容为60万立方,回填标高为1492.7~1528m;8号采坑的回填有效库容为360万立方,回填标高为1439.1~1493m;累计总库容为480万立方,累计使用年限为4年。

4)其余的废弃则通过削坡(垫坡)、回填、平整、整平等一系列工程措施,使采坑高陡边坡垫浅,边坡趋缓,边坡基岩尽量用回填土掩埋,边坡整齐美观,最终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然后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及当地气候特点,选用抗寒、抗旱、耐盐碱、耐土壤瘠薄的旱生型植物进行植被恢复工程、然后经过三年的植被管护期后恢复土地植被资源,最终在视觉景观方面,呈现出与周围地形地貌环境相协调。本项目废弃采坑、废石堆原地类为其他林地、天然牧草地,其生态修复的方向为人工牧草地。

2、项目总体布局合理,设计方案先进环保

1)总体布局

本项目在进行总图布置时,应根据生产工艺、运输、防火、环境保护、劳动卫生、施工和生活等方面的要求,结合场区的地形、地质和气象条件,充分考虑建、构筑物布局的合理性,建设快,投资省,运行安全、经济和检修方便,并尽量减少土方工程量。管理区的绿化多选用吸尘、防毒、水分多、含油脂少、易成活的植物。运用植物的不同形状、颜色、用途及风格,因地制宜配制一不同植物,创造优美清新的工作生活环境。回填区封场后其堆体顶部、边坡及平台区需进行植被恢复,植被恢复主要采取花草、浅根植物相结合的方式。其他区域进行飞机播撒草籽,草籽应选用应具有抗寒、抗旱、耐盐碱、耐土壤瘠薄的植物,如籽羊草、披肩草、苜蓿、柠条等。

2)设计方案

①采坑的回填

A、设计回填标高

根据堆体稳定性质分析,在满足库容及场地要求的前提下,1号、4号、8号回填区的灰渣回填标高分别为1465m、1528m、1493m。灰渣回填至设计标高后按5%的封场坡度逐渐抬升,以形成排水通畅的封场堆体形状。

B、堆体边坡设计

本项目采用Bishop圆弧滑动分析法分析计算,堆体自拦渣坝按照1:3的坡度堆高回填,并每隔5m高差设置一个宽3m的平台,平均堆体边坡坡度为1:3.5。

C、堆体稳定设计

本项目对堆体最危险临空滑动面进行稳定分析,同时本项目应用理正岩土系列软件子项“边坡稳定分析”,计算得正常运行条件和非常运行条件下的堆体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分别为1.32(大于1.20)和1.21(大于1.05),相应的危险滑动面如下图所示。由此可以看出,各种工况组合下堆体边坡稳定均满足规范规定的最小安全系数要求。

D、挡渣坝

根据采坑回填区工程特点和采坑地质条件,挡渣坝结构采用浆砌石坝,筑坝材料就地取材,可利用区域内的废石堆。1号地块、4号地块、8号地块均需设置挡渣坝。初期挡渣坝坝高主要依据防洪要求、最小坝高、库容要求确定。初期挡渣坝设计坝高4m。

E、防渗工程

根据GB18599-2020《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结合本场址的水文及工程地质情况,确定本项目的防渗方式为人工水平防渗。本项目采用单人工复合衬层系统,库区基底和边坡的防渗系统设计由下而上逐一分析如下。

▲整平后库区基底/边坡

▲4800g/m2的GCL

▲1.5mmHDPE土工膜

▲600g/m2的非织造土工布一层(膜上保护层)

②采坑的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分为工程修复与生态修复两个阶段。工程修复主要进行砌体拆除工程(仅7号治理区有)、地表清理工程、土地平整工程、土地翻耕工程、覆土工程等措施,将已损毁的土地复垦为可供利用的土地。生态修复主要是进行植被种植工程、监测管护工程。

主要技术措施为:削坡、清运、回填(垫坡)、整形、整平、覆土、翻耕、恢复植被及监测管护。

削坡主要是使之与自然地形地貌协调一致,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并达到恢复植被的坡度需要。

回填垫坡处理主要是沿坡脚随坡就势进行垫坡、整形,较大较粗的渣石铺垫于底层,细颗粒渣石铺垫于上部。

覆土主要是对平缓坡面及采坑底部覆土,以便于植被恢复工程的实施,土源主要为治理区的渣土堆清运(回填)时筛分的砂土,土方筛分工程计入覆土拉运过程,不另做筛分工程。

翻耕主要是对清运后的废石堆占用(草地/林地)的土地进行翻耕,以满足相应植物生长的需要,土地翻耕采用拖拉机、三铧犁等机械,翻耕厚度一般为50cm,翻耕后必须达到相应草地/林地的要求。

植被恢复主要为种植人工牧草,采用飞机撒播草种,恢复原有生态环境。本项目选用四种草籽羊草、披肩草、苜蓿、柠条,按比例1:1:1:1进行混播,草籽主要特性如下:

羊草:旱生—中旱生根茎禾草,生态幅限宽广,喜温、耐寒,在降雨量300毫米的草原地区良好生长,耐旱但不耐水淹。羊草对土壤条件要求不甚严格,除低洼内涝地外,各种土壤都能种植。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土壤更为适宜。根茎分蘖力强,可向周边辐射延伸,形成根网,使其他植被不易侵入,是水土保持先锋草种。

披碱草:禾本科多年生植物,多生于山坡,草地或路边。性耐旱、耐寒、耐碱、耐风沙。它的根系粗壮,可以深入土壤100厘米左右,起到防沙固土的作用,还能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一种不错的绿化植物。同时披碱草的饲用价值比较不错,它的产量较高,可以一年多次收割,营养价值十分丰富,可以为牲畜提供粗蛋白以及微量元素。

苜蓿: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少数为小灌木,茎多直立,叶为小三叶组成。本属有65个种,多年生种可概分为紫花、杂花和黄花三大种群。紫花苜蓿经济价值较高,黄花苜蓿抗逆性较强。苜蓿也是一种很好的绿色屏障,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防沙固沙绿化山区和贫脊地带的优良品种,每年都郁郁葱葱,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个无限美好的景点。

柠条:属豆科,锦鸡儿属,灌木,又叫毛条、白柠条,为豆科锦鸡儿属落叶大灌木饲用植物,根系极为发达,主根入土深,株高为40-70厘米。适生长于海拔900-1300米的阳坡、半阳坡。耐旱、耐寒、耐高温,是干旱草原、荒漠草原地带的旱生灌丛。目前,柠条是中国西北、华北、东北西部水土保持和固沙造林的重要树种之一,属于优良固沙和绿化荒山植物,良好的饲草饲料。根、花、种子均可入药,为滋阴养血、通经、镇静等剂。柠条为深根性树种,主根明显,侧根根系向四周水平方向延伸,纵横交错,固沙能力很强。柠条不怕沙埋,沙子越埋,分枝越多,生长越旺,固沙能力越强。柠条对环境条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柠条在形态方面具有旱生结构,其抗旱性、抗热性、抗寒性和耐盐碱性都很强。它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功能很强。

监测管护的重点是草地的抚育,确保苗全、苗壮,具体措施包括破除土表板结、补种、防治病虫害、越冬与返青期管护等。监测期为修复后连续三年,为每年的6-9月份,每年监测2次。管护年限为3年,为春秋两季,每季管护1次,每年管护2次。

③全程数字化应用方案

A、设计过程中运用BIM建模技术在设计前中期实现了设计方案可视化、各专业系统间协同优化等应用,加快了整体设计进度。

 B、施工过程中基于数字化施工BIM模型,将模型中的设计信息通过工地GNSS基站系统发布到装有智能控制系统和高精度测量设备的施工机械和车辆中,再通过数据管理平台VisionLink与分包单位协同管理整个施工过程,实现智能化施工和施工全过程监测。

C、运维过程中可利用CIVIL3D软件构建可视化项目模型、构建新型数字化管理体系,用于后期运维。

D、本项目采用智慧监管方案,方案由感知层、平台层和应用层三部分组成。其中,感知层由微型空气监测站、水质监测站、土壤监测站、视频监控等前端监测设备组成,并通往无线网络把各个监测设备的监测数据传送到中心平台。平台层接收到来自感知层的实时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大数据分析进行数据处理和归集整理。应用层以GIS方式直观、形象的实时显示各监测点位和整个区域的空气质量状况,以及污染物浓度水平,并提供异常报警、区域空气质量变化趋势等多种服务。项目应用物联网、移动互联、GIS等技术,整合气、水、土等监测、监控设施形成综合监测平台,并结合GIS服务平台,对监控因子、监控数据进行立体、可视化展示,既实现了巡视智能化、解决现阶段人员不足的情况,又能实现流程化、标准化、专业化,可满足当前环境管理的需要。

3、项目投融资和财务效益可行,社会及生态环境效益显著

          1)投融资和财务效益

报批总投资为18241.4万元。其中,工程建设投资15550.0万元;工程其他费用:977.90万元;基本预备费:1322.30万元;建设期利息:327.11万元;铺底流动资金:64.09万元。资金来源为20%企业自筹,80%银行贷款。项目全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大于基准收益率,财务净现值大于零,投资利润率和资本金净利润率均高于行业基准指标,投资回收期低于行业基准投资回收期,项目各年的财务状况较好,有足够的净现金流量维持正常生产运营活动,项目的现金流量状况也较好,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该项目在财务上是可行的。

          2)社会、生态环境效益

通过对历史遗留无主废弃采坑、废石堆生态修复是助力当地构建更加绿色和谐生态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措施,通过对历史遗留无主废弃采坑、废石堆生态修复,能有效解决项目区及周边水土流失问题,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实现绿水青山重现,生态环境效益明显。

通过对历史遗留无主废弃采坑、废石堆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有机结合,可实现共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综合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不仅改善了周边村庄整体风貌,完善了公共基础设施水平,又能提升周边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品质,增进了当地人民的幸福感、满足感,社会效益突出。

(三)工作过程

2024年8月,内蒙古新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受乌兰察布市环投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的委托,进行兴和县鄂尔栋镇甲坝子村南一带历史遗留无主废弃采坑、废石堆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我公司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与有关部门和建设单位多次交换意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于2024年10月-11月完成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具体研究范围包括项目建设背景和建设必要性、项目需求、场址选择和建场条件、回填及生态修复的总体设计、公用工程、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节能及消防、数字化方案、建设管理方案、项目运营方案、投融资及财务方案、项目影响效果分析、项目风险管控方案、结论与建议等内容。

         (四)特色创新

1、本项目引入了社会资本,解决了生态治理的资金投入问题。

2、本项目部分采坑采用了安全填埋工艺,解决了园区一般工业固废的消纳出路问题,不仅以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实现库容最大化,而且有效的控制一般工业固废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当地环境卫生质量,在城镇中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3、本项目设计过程中运用BIM建模加快了整体设计进度;施工过程中通过数据管理平台VisionLink与分包单位协同管理整个施工过程,实现智能化施工和施工全过程监测;运维过程中应用物联网、移动互联、GIS等技术,整合气、水、土等监测、监控设施形成综合监测平台,并结合GIS服务平台,对监控因子、监控数据进行立体、可视化展示,既实现了巡视智能化、解决现阶段人员不足的情况,又能实现流程化、标准化、专业化,可满足当前环境管理的需要。

(五)咨询效果

本项目能有效解决项目区及周边水土流失问题,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实现绿水青山重现,生态环境效益明显,还能带来显著的社会综合性效益。

本项目的可研报告内容符合国家及自治区有关规定,技术方针和技术路线充分考虑了现有处理技术的成熟度及适用性。本项目采用的技术工艺和工程方案是可行的,有明显地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可研报告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QQ_1760671908804.png

Copyright © 2018-2022 内蒙古自治区工程咨询协会 Inc.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16002394号-1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鄂尔多斯东街内蒙古电力勘测设计院西楼5楼西区| 邮编:010010

联系电话:0471-6659188 传真:0471-6659188

电子邮件:ngczxxh@163.com